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华为实验”与摩尔定律

发布日期: 2015-06-23

这既是华为实验摩尔定律的相通之处,也是二者的奥秘所在——它们都是建立于愿景(或目标预期)牵引之上的集体强迫律,但这种强迫力源于每个个体的自觉与自愿。

我一直对摩尔定律所揭示的现象充满好奇与敬畏。50年前的1965年,英特尔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提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这一趋势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而未有改变。

问题是:它背后的逻辑与机理是什么?是一种物理或自然现象,还是某种神秘的意志力在发挥作用?

笔者就此征询过一些科技界人士和企业家的看法,也包括与大学的哲学教授进行过探讨,莫衷一是。但华为一位女科学家的观点则别开生面:这其实反映的是人类的集体预期效应,一个权威人士通过观察得出了某种假定,一群人相信,更多的人相信,于是大家都按照同一方向和规定的时间节点去发力,结果,所谓的“假定”便有了时空的规律性、可控性,于是便成了定律

也就是说,在自然规律之外有一种非自然定律,如摩尔定律,它们更多的是基于理念、精神、意志的驱动而形成。由此,我们也可以将摩尔定律称之为信息技术领域的集体强迫律

如果此论成立,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个大胆而敏感的推导:摩尔定律也存在于非科技研究领域,比如企业管理界?华为27年的制度与管理实验也许就存在着这样一种意志逻辑。

20多年间,华为每年底确定下一年的销售目标,不少人皆认为“完成不了”,但一旦定下来了,便众志成城地挑战心理极限的天花板,结果年年达到目标。

而更大的不可能是,20多年前的1992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以妄想家的姿态对追随者预期:20年后,全球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有其一。20多年后的2014年,华为不仅三分天下有其一,而且成为全球通信行业的领导者。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摩尔定律——在规定时间达成规定目标?

华为的财富创造、评价和分配原则,包括工者有其股(17万员工中有9万多人持股,无任何外部资本股东)的制度创新,已经远远超出了管理学的范畴,具有典型的经济学意义;而它的人力资源体系中的权力获取、分配、均衡的一套理念与做法,也都不是传统管理学理论所能覆盖的,而它不断通过极具张力的组织愿景对全体员工的精神牵引,则构成了它极其鲜明的特色。

当然,愿景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的设定。如何达成?在华为,通过基于人性的摸着石头过河的自我探索以及向西方公司的全面借鉴,形成了闭环的逻辑链:愿景(或目标预期)牵引→物质驱动→成就感驱动(包括权力获得等)→愿景(或目标预期)牵引……这是一个动态的、螺旋式上升的闭环链,但它却有极简主义的价值观作唯一支撑:按劳取酬,多劳多得。

这既是华为实验摩尔定律的相通之处,也是二者的奥秘所在——它们都是建立于愿景(或目标预期)牵引之上的集体强迫律,但这种强迫力源于每个个体的自觉与自愿。

    第一财经日报 田涛 吴春波 

mometason yando rhvorvikankobe.site mometason yando

关闭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